close

精裝木雕布袋戲    明代嘉慶年間至今

    布袋戲相傳發明於中國泉州,約三百年前,有梁炳麟者,自雕木偶,以手代絲弄之,更見靈活,乃藉稗史野乘,編造戲文,演於里中,以抒其胸積。不料震動遐邇,爭相聘演,後遂以此為業,而致巨富,始悟仙公托夢之靈驗。(引自台灣省通誌卷六學藝志藝術篇)
  掌中戲是何時產生的,文獻資料中難尋恰切的文字記載。據一般民間傳說,它始於明代嘉靖年間,由「講古」(說書)的說唱形式,得提線木偶戲藝人指導,蛻變而成,產生在提線木偶之後。布袋戲名稱的由來,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對民間藝人流傳的說法,加以歸納研究 ,大家都認為不外是從戲偶的形狀、戲台的造型、裝戲偶的工具和演戲時盛裝戲偶的袋子而來的:偶戲所使用的戲偶,除了頭部、手掌及腳是木雕外,身體軀幹和四肢都是布縫製的,形狀四四方方,很像一個方形布袋。早期演出時,所使用較簡易的戲台,形狀像一個大型布袋。演完戲,全部的戲偶都可放進一個大布袋裡,可輕便搬運。演戲時,為便於整理、使用,演師隨手將使用過的戲偶投進掛在表演戲台下一個用布縫製的袋子裡 。
      布袋戲偶基本結構包括身架、服飾、盔帽(頭飾),身架包括了頭、布身、手(文手或武手,木製),實心的布腿、鞋(靴子,木製),傳統戲偶高度約30公分。傳統偶頭為木製,其製作流程為雕刻粗胚、磨光、糊棉紙、打土底、粉底、開眉、打花面、裝髮鬚。不管哪角色,早期傳統布袋戲的偶頭木材多產自中國泉州。1920年代以後,臺灣研發自製以模型灌製的偶頭,包括賽璐珞偶頭及土黏香偶頭,雖廣為流傳,但正式演出仍以泉州進口的木製唐山頭為主。唐山頭中以塗門頭和花園頭最有名。塗門頭的主要製造商是泉州塗門街的周冕號,臺灣俗稱塗頭,以花臉見長,不易戴帽。花園頭主要來自泉州環山花園頭村(現泉州市豐澤區清源街道環山社區),該偶頭主要的師傅為泉州江加走,以生、旦等素面粉彩見長,易戴盔帽。泉州產的偶頭木材多採用銀杏木和香梓木,臺灣製的偶頭主要是梧桐木,1950年後臺海兩岸分治,臺灣的偶頭才大幅改以本地材質製作,現代偶頭的材質,主要是用樟木。
  現代布袋戲木偶大小約高74~80公分左右,身材比例相當接近真人,約7~9頭身。偶頭用樟木或白木雕刻而成,偶頭內有特殊裝置,可以用繩子拉動控制眼睛睜眨,還有用中指扳動嘴唇的控制,也有特殊的偶眼可以左右動。在戲偶的本體方面,手可分為木製手以及現在廣為使用的橡膠手,該手內置鐵絲,並可輕易扭成特定的手型另外,現代戲偶的腳已普遍為塑膠製,裝設有膝、踝二關節,鞋子還可以穿脫交換。至於戲偶本身穿的服裝,近代偶身所著衣服變得更華麗且多層次,甚至已與真人的穿著相仿。除此之外,操控布袋戲,讓其自由表演的裝置為天地同;其裝置設於左右手:右手控制偶頭和戲偶右手,左手持一棒控制戲偶左手。(參考自雲林布袋戲館)

arrow
arrow

    土黏香文創工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