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黏香布袋戲   1920年代至1970年代

     臺灣特有的百年環保工藝,始出現於1920年代,以製香的材料(木屑粉與楠樹皮粉加水)壓模製做而成的偶頭,此為土黏香(台語發音)偶頭。由於此材質易碎,運送不易,多銷往台北,但銷量不大。民國40年代該材質由徐智雄老師的父親首創另添加太白粉進行改良,使曬乾後之成品堅硬如木頭,可以長途運輸,因此土黏香布袋戲開拓出外銷東南亞華人市場,如印尼 馬來西亞 新加坡等地,銷量持續增加,並於《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電視布袋戲播出後達銷量最高峰,供不應求;並且該材質當時也廣泛應用於生產各類童玩與仿原木工藝品,比如外國的耶誕節薑餅人、德國的傳統木屑製娃娃、日本的不倒翁等,創造不少外匯收入。

文章標籤

土黏香文創工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